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内屏蔽数字电缆分为两种,A型,B型内屏蔽信号电缆(皖特缆牌)
铁道信号 - 安徽天缆电气有限公司供应
铁道信号 功能介绍关注后,可提供铁道信号在线技术支持,信号技术交流,信号知识讲解!
收录于话题
1.概述
本文规定了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以下简称电缆)的使用特性、型号、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文规定的电缆适用于铁路信号系统中有关设备和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可实现1MHz(模拟信号)、2Mbit/s(数字信号)、额定电压交流750V或直流1100V及以下系统控制信息与电能的传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款,通过在本文中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
GB/T 242 金属管 扩口试验方法
GB/T 2951.1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第1节: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 2951.3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第3节:密度测定方法—吸水试验—收缩试验
GB/T 2951.4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第4节:低温试验
GB/T 2951.8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4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试验方法 第1节: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空气热老化后卷绕试验—熔体指数测量方法—聚乙烯中碳黑和/或矿物质填料含量测量方法
GB/T 2951.9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4部分:通用试验方法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试验方法第2节:预处理后断裂伸长率试验—预处理后卷绕试验—空气热老化后卷绕试验—测定质量的增加
GB/T2951.23 电线电缆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弯曲试验
GB/T2951.38 电线电缆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白蚁试验
GB/T 2952 电缆外护层
GB/T 3048.4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 3048.6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绝缘电阻试验 电压·电流法
GB/T 3048.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交流电压试验
GB/T 3048.9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绝缘线芯工频火花试验
GB/T3048.10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挤出防蚀护套火花试验
GB/T 3953 电工圆铜线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尺寸测量
GB/T 5441.1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总则
GB/T 5441.2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工作电容试验 电桥法
GB/T 5441.3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电容耦合及对地电容不平衡试验
GB/T 5441.6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串音衰减试验 比较法
GB/T 5441.7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衰减常数试验 开短路法
GB/T 5441.9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工频条件下理想屏蔽系数试验
GB/T 11091 电缆用铜带
GB/T 18380.3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部分 成束电线或电缆的燃烧试验方法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TB/T 3100.3 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第三部分:综合护套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3.使用特性
3.1 电缆的使用环境温度为-40℃~+60℃,敷设的环境温度不低于-10℃。
3.2 电缆导体的长期工作温度不超过+70℃。
3.3 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0倍。
4.型号、规格、产品表示方法及代号
4.1 型号的含义见表1及如下所示:
表1
序 号
型号组成
代 号
含 义
1
附加功能
FBY
防白蚁
DW
低烟无卤阻燃
2
类别
SPT
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3
绝缘
YW
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
4
结构特征
P
内屏蔽
5
金属护套或综合护套
L
铝护套
A
综合护套
6
外护层
03
聚乙烯外护套
23
双钢带铠装聚乙烯外护套
4.2 表示方法(举例)
型号规格: SPTYWPL23 33A×1.0
名 称: 33芯A型铜芯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铝护套双钢带铠装聚乙烯外护套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4.3 电缆的型号名称见表2。
表2
型 号
名 称
敷设方式
SPTYWP03
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聚乙烯外护套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管道、悬挂
SPTYWP23
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双钢带铠装聚乙烯外护套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直埋、管道、悬挂
SPTYWPA23
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综合护套双钢带铠装聚乙烯外护套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直埋、管道、悬挂
SPTYWPL23
皮-泡-皮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铝护套双钢带铠装聚乙烯外护套内屏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直埋、管道、悬挂
4.4 规格
电缆的规格以缆芯芯数表示。其规格见表3。
表3
序号
芯数
屏蔽
四线组数
非屏蔽
四线组数
绝缘单线
参考外径mm
塑料护套
综合护套
铝护套
非铠装型
铠装型
铠装型
铠装型
1
8B
2
-
-
21
23
27
30
2
12A
2
1
-
21
23
27
32
3
12B
3
-
-
22
24
28
31
4
14A
2
1
2
21
23
27
30
5
14B
3
-
2
22
24
28
31
6
16A
2
2
-
22
26
28
32
7
16B
4
-
24
26
30
36
8
19A
3
1
3
22
24
28
33
9
19B
4
-
3
24
26
30
36
10
21A
3
2
1
25
27
31
35
11
21B
5
-
1
28
30
34
37
12
24A
4
2
-
27
29
33
37
13
24B
6
-
-
29
31
35
40
14
28A
4
3
-
27
29
33
40
15
28B
7
-
-
29
31
35
40
16
30A
4
3
2
27
29
33
38
17
30B
7
-
2
29
31
35
40
18
33A
4
4
1
29
31
35
39
19
37A
4
5
1
30
32
36
39
20
42A
5
5
2
33
35
39
42
21
44A
6
5
-
34
36
40
44
22
48A
6
6
-
34
36
40
44
水密电缆
本产品适用于、海上石油开采作业、海洋作业等水下设备的电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线
高速军用传输线缆(皖特缆)安徽天缆电气有限公司供应
5.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5.1 导体
5.1.1导体采用符合GB/T3953规定TR型软圆铜线,导体的标称直径为1.0 mm,试验方法符合GB/T4909.2的规定。
5.1.2允许导体接头,接头处的抗拉强度不小于无接头导体抗拉强度的90%。
5.2 绝缘
5.2.1绝缘采用“皮-泡-皮”三层共挤物理发泡绝缘结构,气泡分布均匀,气泡间互不连通,绝缘厚度及绝缘材料性能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5.2.2 绝缘具有完整性,并制成红、绿、白、蓝四种颜色。试验方法符合GB/T3048.9的规定,试验电压不低于交流2500V。
5.2.3 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序号
项 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1
绝缘抗张强度,中值
MPa
≥5.5
GB/T2951.1
2
绝缘断裂伸长率,中值
%
≥200
GB/T2951.1
3
绝缘热收缩率 标距200mm 相同直径每种颜色取3根100℃±2℃ 1h
%
≤5
GB/T2951.3
4
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
热老化处理温度 100℃±2℃
热老化处理时间 14×24h
再次老化温度 70℃±2℃
处理时间 24h
-
不开裂
GB/T2951.9
5.3 线组
5.3.1对绞组由两根不同颜色的绝缘线芯绞合而成。
5.3.2星形四线组由四根不同颜色的绝缘线芯绞合而成。不同绞合节距的星形四线组疏绕不同颜色的非吸湿性的丝或带,绞合节距不大于300mm。
5.3.3对绞组和星形四线组均为左向绞合。
5.3.4屏蔽四线组由星形四线组和屏蔽层组成,屏蔽层采用标称厚度为0.1mm的软铜带,铜带符合GB/T11091-1989《电缆用铜带》的规定。
5.3.5铜带纵包或绕包重叠量不小于带宽的10%。紧贴铜带顺放一根直径不小于0.4mm的细铜线作泄流线,泄流线与铜带间接触电阻符合表6的规定。铜带外挤包或绕包一层非吸湿性非金属材料将铜带紧密包裹。
5.3.6星形四线组、屏蔽四线组A端线序排列符合第10条:电缆A端组序排列示意图的规定。
5.3.7特别说明:我方的四线组采用从法国波地亚公司引进的国内星形四线组高速星绞机生产。该星绞机具有两项专利技术。所生产的四线组的对称性稳定性有很大提高,这对保证对称电缆的性能指标至关重要。产品的K、E值大大优于标准的要求。能大程度的减少芯线间电磁场干扰,优化电缆的电气参数。
5.4 缆芯
5.4.1除四芯电缆外,其他规格的缆芯外层绞合方向均为右向,相邻层绞向相反。
5.4.2缆芯外包覆非吸湿性绝缘材料带。
5.4.3电缆A端线序符合第10条:电缆A端组序排列示意图的规定。
5.5 综合护层
5.5.1综合护套用铝带的标称厚度为0.2mm。铝带为双面涂覆聚合物薄膜,铝带纵包重叠部分不少于6mm,小直径(10mm及以下)电缆的纵包重叠部分宽度不小于铝带圆周的20%。
5.5.2铝带应连续。铝带连续性的测试方法应采用电铃或指示灯进行导通试验。
5.5.3聚乙烯套粘附在铝带的聚合物薄膜上,铝带与聚乙烯套之间的剥离强度不小于0.8N/mm,试验方法符合TB/T3100.3-2004的规定。
5.5.4聚乙烯套应具完整性,其试验方法符合GB/T3048.10的规定。
5.5.5允许聚乙烯套与铠装钢带的内衬层一次挤出,其标称厚度为1.5mm,薄处厚度不小于1.0mm。其试验方法符合GB/T2951.1的规定。
5.6铝护套
5.6.1隔热层
缆芯外允许包覆非吸湿性带或挤包聚乙烯套,隔热层的厚度应能满足电缆对地绝缘性能的要求。
5.6.2铝护套
5.6.2.1铝护套厚度不小于1.1mm,试验方法为采用精度不低于0.02mm的卡尺测量。
5.6.2.2铝护套应密封,不漏气,其试验方法为在铝护套内充入压力不低于0.4 MPa的干燥空气或氮气,气压稳定后压力不低于0.2MPa,气压稳定后同一温度下6h内压力不降低。测量压力的气压表精度不低于0.02MPa。
5.6.2.3铝护套外应均匀涂覆热熔胶或其它防腐材料,并挤包小厚度为1.0mm的塑料套,允许采用其它满足性能的非吸湿性材料包覆。
5.6.2.4铝管经过扩口(铝管扩口后外径为扩口前外径的1.3倍)试验后,应无目力可见的裂纹或缺陷,铝管扩口试验方法应符合 GB/T 242的规定。试验用圆锥体的锥度为30°。
5.6.2.5铝护套电缆应能经受弯曲试验,其试验方法应符合GB/T 2951.23的规定。
5.7 铠装层
5.7.1电缆的铠装层采用镀锌钢带,两层间隙绕包。铠装钢带符合GB2952规定。
5.8 外护套
5.8.1电缆外护套采用聚乙烯外护套料。电缆外护 套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符合GB2952的规定。
5.8.2 非阻燃型电缆外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1
护套抗张强度,中值
MPa
≥10
GB/T2951.1
2
护套断裂伸长率,中值 100℃±2℃ 10×24h
热老化前
老化后
%
≥350
≥300
GB/T2951.1
3
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浸泡时间96h
失效数/试样数
0/10
GB/T2951.8
4
护套热收缩率 100℃±2℃ 4h
%
≤5
GB/T2951.3
5.9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除符合5.8条的规定外,应进行低温试验,试验温度为-15℃±2℃,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符合GB/T2951.4。
5.10电缆电气性能及试验方法(见表6)
表6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试 验 方 法
换算公式
1
1.1
1.2
直流电阻 20℃
每根导体直流电阻
工作线对导体电阻不平衡a
Ω/km
%
22.5±1.0
≤1
GB/T 3048.4
L/1000
-
2
2.1
绝缘电阻 DC 500V 20℃
每根绝缘线芯对其它绝缘线芯接屏蔽及金属套
MΩ·km
≥10000
GB/T 3048.6
1000/L
3
3.1
3.2
绝缘介质强度 50Hz 2min
线芯间
所有线芯连在一起(或每根线芯)对屏蔽与金属套
V
1000
2000
GB/T 3048.8
-
4
4.1
4.2
电容 0.8~1.0kHz
四线组工作电容
对线组工作电容
每根绝缘线芯对连接到地的其它绝缘线芯间电容
nF/km
28±2〔28±3〕
35±4
≤70
GB/T 5441.2
L/1000
5
5.1
5.2
5.3
电容耦合系数 0.8~1.0kHz
k1 平均值
大值
k9~k12 平均值
大值
四芯电缆k1指标为大值
pF/km
≤81
330
≤119
230
GB/T 5441.3
L/1000
L/1000
6
6.1
6.2
6.3
对外来地电容不平衡
ea1、ea2 平均值
大值
四芯电缆ea1、ea2指标为大值允许有10%盘数的ea1、ea2≤1294 pF/km
pF/km
≤330
800
GB/T 5441.3
L/1000
7
1000kHz回路间近端串音衰减b(300m及以上)
组内
组间
dB
≥37〔37〕
≥54〔42〕
GB/T 5441.6
-
8
1000kHz回路间远端串音防卫度
组内
组间
dB/km
≥39〔39〕
≥59〔49〕
GB/T 5441.6
-10Lg(L/1000)
9
特性阻抗c 20℃
1.7kHz
2.0kHz
2.3kHz
2.6kHz
1000kHz
W
396±16〔24〕
367±15〔22〕
343±14〔21〕
325±13〔20〕
155±16〔16〕
GB/T 5441.7
-
10
线对衰减d 20℃
1.7kHz
2.0kHz
2.3kHz
2.6kHz
1000kHz
dB/km
≤0.70
≤0.75
≤0.80
≤0.83
≤9.0
GB/T 5441.7
L/1000
11
相角
1.7kHz
2.0kHz
2.3kHz
2.6kHz
(°)
-39±1.2〔3.9〕
-38±1.1〔3.8〕
-37±1.1〔3.7〕
-36±1.1〔3.6〕
GB/T 5441.7
-
12
屏蔽组间线芯接地近端串音衰减 2.6kHz 小300m
两屏蔽四线组内,各有一线对的一线芯接地,此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近端阻抗55W,远端阻抗325W
dB
≥89
TB/T3100.5
-2004
-
13
屏蔽铜带与泄流线间直流电阻 20℃
W
≤0.01
GB/T3048.4
-
a 导体电阻不平衡,即工作线对两根导体的电阻之差与其电阻之和的比值。
b 当长度小于300m时,近端串音换算公式为-10lg{〔1-10-(α×L/5)〕/ 〔1-10-(α×0.3/5)〕},式中,α为线对衰减,dB/ km
c 20℃时的特性阻抗温度系数在1.7kHz~2.6kHz时为0.002,1/℃。
d 20℃时的衰减温度系数为0.002,1/℃。
注: 表的符号〔〕内数据为A型电缆非屏蔽四线组允许值(或允许误差范围)。
6.理想屏蔽系数
铝护套型电缆的理想屏蔽系数应不大于0.2,综合护套型电缆的理想屏蔽系数应不大于0.8。其中9芯及以下电缆护套(综合护套、铝护套)上的感应电压为50V/km~200V/km,12芯及以上电缆护套(综合护套、铝护套)上的感应电压为 35V/km~200V/km,其试验方法应符合GB /T5441.9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