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八月,LME铝价基本保持在2500美元/吨一线展开窄幅震荡,这与目前国际铝市多空交织的基本面不无关系。宏观经济方面,随着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市场的基金多头表现谨慎,虽然多头仍没有大幅撤离市场,但短期更没有推高价格的动力。而供求方面,自进入夏季以来,传统的消费淡季并没有出现,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消费都相当强劲,这对期铝市场构成一定支撑。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两个因素对未来铝价的影响。
1、 西方生产商库存小幅增加,但总库存稳步下降创出35年来新低
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的初值显示,2006年7月底西方国家生产商持有的各种形式铝库存(不含最终完工产品)升至302万吨,6月底为299.6万吨,2005年7月底为327.5万吨。2006年7月未加工的铝金属库存则升至160.5万吨,较6月底的158.9万吨增加了16000吨。由于季节性原因,7月西方生产商库存增加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令人稍微有些意外的是7月总报告库存比上月减少了91000吨,今年至今总共减少了12.7万吨。12.7万吨的下降对于3400万吨的市场来说并不显著,但应该强调的是7月末的库存按周需求来折算,创出了35年来的新低。7月底的总库存可满足6.3星期的西方需求,而只能满足4.3星期的世界需求。
在中国氧化铝产量的激增和随之而来的现货氧化铝价格崩盘之后,铝库存的远期曲线已经在最近几个月上升,这可能会使市场担忧中国铝产量的激增和铝需求减缓从而产生巨大的过剩。但麦格理仍旧预测2007年有20万吨温和的过剩。这意味着库存将保持异常低的水平,仍会对铝价构成一定支撑。
2、 北美铝订单依然强劲,但领先指标的持续下降使得需求增速减弱
美国铝业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和加拿大铝轧制品7月份的新订单指数连续第二个月持续下降,但仍远高于2005年的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美铝扎制品的需求虽然较前两个月有所松动,但总的来看依然很强劲。
既然,北美铝制品订单强势上涨的趋势在减弱,那么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铝制品今后的需求。历史研究表明,美国6个月领先指标与铝产品的订单有较强的相关性。最新公布的6月份OECD综合领先指标(CLI)从5月份的109.8下降到109.7,出现了1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西方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迹象。而6月份CLI的6个月变化率连续三个月出现了下降,从5月份的3.75下降到2.91,反映出传统工业国家增长势头正在走弱。具体到美国,也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发出了强烈的警示信号。如果综合考虑美国公布的其他经济指标近月来连续走低的现象,美国经济自今年4 季度放缓的几率较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铝的需求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骤然下降,但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温和的铝市场。
二、国内铝市运行情况
8月以来国内铝现货市场的强劲势头仍在延续,而随着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升水的不断拉大,上海期货交易所铝库存进一步减少的态势仍有望延续。截至9月1日,上海期交所可交割铝库存减少至20370吨,较5月中旬的库存高峰下降了近89%。那么,为什么在国内原铝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却会出现库存的持续大幅下降的现象呢?
1、消费需求的强劲首当其冲
从表观消费量的走势图来看,今年与往年似乎有所不同,国内原铝的消费旺季似乎有所提前,在6月份就达到一个高峰,虽然7月份略有下降,但从目前的现货销售情况来看,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有增无减,接下来的两个月仍有望迎来新高。
国内的原铝需求何以如此快速的增长呢?仅从国内铝材产量的迅猛增长就可以窥见一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 月份我国铝材产量为74.38万吨,同比增长38.3%,1-7月份累计铝材产量4366.6万吨,同比增长36.9%。而统计局数据还显示,中国原铝7月产量为76.22万吨,年比增长15.9%,1-7月铝产量为501.66万吨,年比上涨17.6%。
我们不难发现,铝材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原铝。而这种产量增速之间的差距最终将带来对库存的消化,特别是在供应或者说是运输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对库存的消化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所看到的前期洪涝灾害造成的铁路运输的中断就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随着消费旺季的不断深入,铝材产量仍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部分铝材加工厂商逐步开始的备库行为都会促使铝库存的继续下降。
2、铝制品代替铝锭大量出口
由于电解铝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避免投资过热,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我国自2003年起就采取多种方法加以宏观调控,去年就针对金属铝大量出口问题,又出台了取消铝锭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以及禁止氧化铝开展加工贸易等措施。但从今年1至7月的海关数据来看,该调控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太明显。虽然原铝的出口有所下降,但是铝制品的出口却大幅上升。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加工贸易的取消,进而征收5%的出口退税,这使得铝锭出口的利润受到限制甚至是亏损,而铝材出口却仍然享13%的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的优惠必会促使电解铝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铝制品出口代替铝锭出口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更有甚者,通过初步加工(如将铝锭改为铝棒)获得形似铝材的铝产品进行出口。预计,在国家有关部门还未明确出台下调税率的政策之前,铝制品的出口仍会继续增加。
三、后市分析与展望
1、全球经济降温,铝价面临考验
为了给增长过热的经济降温,各国央行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升息。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印度、澳大利亚、英国和欧洲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压力的上升,纷纷采取加息政策。而就在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中国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利率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其实,对于商品期货而言,在低利率水平下的加息本身意味着工业经济和商品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推动商品期货价格的上扬。但是随着利率水平的不断上升,会使得资本的流动性面临着收缩。而在一个过分依赖资金推动的商品市场上,
流动性降低对金属价格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2、氧化铝产能快速增长,原铝成本下滑
氧化铝成本是铝锭生产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口氧化铝每周报价显示,自进入5月以来,氧化铝价格开始一路下跌。截至8月中旬,我国进口氧化铝的美元报价已由5月初的650美元/吨下降至350美元/吨,跌幅达到近46%。同样迫于市场压力,中铝股份公司决定从9月1日起,调低氧化铝现货价格22.4%至3800元/吨,加上其8月初已经下调的13.3%,累计跌幅达到了32.7%。氧化铝现货价格的暴跌极大地降低中国铝厂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更多地闲置产能重启,这意味着下半年中国原铝产量的增速加快,同时也预示着下半年中国铝锭出口的数量将超过上半年,对国内外铝市场来说,这是不利于价格上涨的。
当然,我前面分析的都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铝价似乎前途黯淡。但是,就目前而言,如果说国内市场原铝供应过剩似乎不合时宜,但是阶段性的供应紧张不代表铝锭有多么的短缺,在这种前提下,氧化铝价格下跌与库存的减少开始轮番左右市场,也就出现整个八月的区间震荡行情。但就在迎来九月的第一天,市场似乎出现了转机。沪铝指数日K线一举突破前期颈线的压制,使得多头信心倍增。就目前的走势来看,一旦站稳于60天线之上,上行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第一目标可看至20000的整数关口,如后市继续向上突破,第二目标位可看至前期跌幅的0.382处,即20600附近。
具体到操作上,鉴于近期长江现货与沪铝10月收盘价之间的基差报保持在750以上徘徊,而当期货合约趋于到期及与交割月份临近时,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逐渐靠拢趋于汇合,即基差趋向于零,所以后期10月份基差有逐渐走弱的迹象,这样对于买入套期报值是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