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沪铜主力换月到1101合约,全天高开且大幅震荡调整,日收幅+1.37%,报60640元/吨。指数成交量小增,报221140手;持仓量小增,报302776手,日增仓4542手。今日价格上涨,伴随着成交量和持仓量增加,持续市场强市特征。今日长江现货铜(1#铜)最低价60450元/吨,高价60550元/吨,均价60500,升750元/吨。
现货市场方面,近日上海电解铜现货报价升贴水为贴水100元/吨到平水,平水铜价格60300-60500元/吨,升水铜价格60400-60550元/吨,沪铜上涨幅度明显不及伦铜,现货报价略有贴水,持货商出货意愿不足,买盘对高价持观望态度,市场成交偏弱。
近期铜价看涨为主,原因主要有:
一、国内电解铜产量得到一定抑制。8月份是国内“十一五的产能淘汰”的工作落实时期,电解铜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拟制,数据显示8月份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电解铜产量为39.7万吨,同比增长9.1%,比7月份分别下降0.3%。在产能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目前时间逐步进入四季度的金属消费高峰期,因而提振后市铜价走势。
二、家电产品产销增加较好,特别是空调的销售良好将会直接刺激后市铜价上走。工信部发布8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家电产品产销增长平稳。重点监测的12种家用电器产品中,当月有7种产品增速超过20%,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4%、34.8%和26.5%。1-8月,家用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产量分别增长26.3%、37.2%和35.5%。据商务部统计,8月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709万台,实现销售额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1.26倍,销售额居前三名的产品是冰箱68.6亿元、彩色电视34.1亿元、空调31.4亿元;1-8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4636万台,实现销售额1009亿元,同比增长1.6倍和2.1倍。
三、铜材贸易回暖,日本8月铜线和铜览发运量较上年同期增加5.5%,预计达到53,300吨。日本电线和电缆制造商协会(Japanese Electric Wire and Cable Makers' Association)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是连续第八个月同比增加, 但低于7月59,579吨的发货量。该协会小幅上修本财年需求至666,000吨,较上次预估的661,000吨攀升0.5%。由于国内电子和汽车部门需求回升,以及中国旺盛的需求推动,对于铜的需求已经回升到经济危机前80%水准。
四、国内铜材需求较旺,特别是现货商进口囤货备战四季度铜材消费。中国8月精炼铜进口环比增长18.9% 为连续第二个月增加。中国8月精炼铜进口量较上月增长18.9%,为连续第二个月增加,因进口商在第四季度消费高峰到来前大量进口。中国海关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8月进口了267,153吨精炼铜,高于7月的224,723吨。7月,精炼铜进口较上月增加6%,为四个月来首度增长,预期9月进口将进一步增长。海关数据同时显示,今年前8个月,精炼铜进口仅超过200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0.7%。另外,中国海关总署9月21日公布的详细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8月未锻轧的精炼铜阴极及阴极型材进口量达265,497吨,进口金额达1,860,921,493美元;铜废碎料进口量达398,151吨,进口金额达1,070,112,241美元;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达474,502吨,进口金额达858,074,168美元。
五、国内“节能减排”继续,减排工作从减排指标选择、减排举措实施、减排责任落实,三个方面深入推进,目前地方政府实施“限电令”,为了实现全国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后市对铜价影响较大。
另外,短期来看,沪铜价格调整中突破压力,主要体现在:
资金方面,前十持仓多头日减862手到57139手,空头持仓日增276手,报53326手。资金面来看,今日多头获利了结,致使空头势力略微上升。
技术面上,沪铜主力合约的日MACD指标BAR值负值缩小,正DIFF在正DEA指标微下方,两分指标间平走缠绕。日KDJ指标目前已到超买位置,周KDJ均处于超买状态,月KDJ指标欲形成了金叉节点。CR动能指标平稳小幅回升,数值120.97,短期价位在58000-61000区间调整。
综合来看,国内“节能减排” 实现全国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使得电解铜产量得到一定抑制;现货商进口囤货备战四季度铜材消费,国际铜需求回暖到经济危机前80%水准以及家电产品产销状况较好,特别是空调的销售良好将会直接提振后市铜价上走。因而,后市建议沪铜主力1101逢低买入,谨慎看多。
广州期货研究部:林德斌
020-22139817
免责声明: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