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金融:沪铜维持上行趋势 震荡面临加剧

2009-08-31 10:51:40来源: 中铝网

  一、行情回顾:

  8月初,受全球两大铜消费国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数据表现良好带动,内外盘铜价涨势明显,伦铜涨至6400美元上方,沪铜也突破50000元关口。8月中旬,欧美股市调整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复苏力度的担忧,而美元反弹也促使伦铜出现短暂修正走势。下旬,欧美公布系列经济数据表现较为乐观,铜市经过短暂震荡后维持强势表现,沪铜涨至50000关口。

  二、基本面因素简述:

  1、欧美经济因素

  (1)、美国成屋销售升至两年新高

  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7月新屋开工和营建许可意外出现下降。7月新屋开工月降1%年降37. 7%至季调后的58.1万套年率。7月营建许可月降1.8%至年率的56万套。6月营建许可月升10%至57万套。

  而成屋以及新屋销售则延续回升趋势。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成屋销量增至近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由于房屋价格下降以及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吸引房屋购买者。季调后,7月份成屋销量折合成年率为524万套,月比上升7.2%,升幅高于预期,并创下十多年来的最大月比百分比升幅。

  NAR 7月份曾公布,6月份成屋销量折合成年率为489万套,月比上升3.6%。该协会并未对此数据进行修正。在7月份成屋销量中,止赎房产销售和短售大约占31%。7月份成屋销售价格中值为178,400美元,年比下跌15.1%。截至7月底的待售成屋存量上升7.3%,至409万套。库存空置指标为9.4个月,6月份为9.4个月。

  美国7月份新屋销量涨幅超出预期,为连续第4个月强劲上升。美国7月份单户型住宅销量月比增长9.6%,折合成年率为43.3万套。该数据创2008年9月份以来最高水平。数据显示,6月份新屋销量修正后为上升9.1%,折合成年率为39.5万套;初步数据为上升11%,至38.4万套。5月份数据也被向上修正为36.2万套,之前数据为34.6万套。

  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房产市场可能处于好转之中,美国6月20个城市中有18个房价上升,现房销售达到2年来高点,新屋销售也出现连续第4个月增长,这为住房市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下跌之后开始复苏增添了新的依据。

  (2)、欧元区经济趋于企稳

  欧盟统计局8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收缩放缓,增强了欧元区可能走出衰退的希望。

  欧元区第二季度GDP季降0.1%年降4.6%,好于市场的预期。第一季度GDP季降2.5%年降4.9%。显示欧元区经济已基本企稳。至此欧元区经济连续5个季度录得萎缩,累积下滑5%,1-2季度大幅下滑2.6%。

  分国家来看,欧元区成员国2季度经济表现各异。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均季升0.3%,而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经济环比则分别持续下滑0.5%、1%和0.9%。这是欧元区GDP连续第5个季度下降,但也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小幅的下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末表示,预计欧元区09年GDP收缩4.8%,2010年收缩0.2%。复苏步伐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确定性的政策如何重新激活银行部门。欧央行行长特里谢曾表示,欧元区可能会在2010年恢复季度增长,但复苏可能是逐步的。欧元区GDP数据增加了市场对欧元区复苏前景的乐观情绪,欧元区09年产出可能会增长,甚至有可能在第三季度出现增长。

  而欧元区6月工业新订单月率增长超出预期,也进一步证明欧元区经济已出现复苏,因全球经济复苏提振对欧元区产品需求。

  欧盟统计局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工业新订单月率上升3.1%,年率下降25.1%,之前经济学家预计月率上升1.5%,年率下降28.9%。经修正后,欧元区5月工业新订单月率为下降0.5%,初值为下降0.2%,下修后年率为下降30.3%,初值为下降30.1%。

  全球经济回升的暖流正开始渗透到欧元区的工业部门,而且预计欧元区整体经济和工业部门在今年3季度有望开始增长。该数据有力进一步加强了欧元区经济复苏的迹象。

  (3)、全球制造业步入复苏

  全球制造业已出现明显反弹,开始步入复苏阶段,各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和欧洲大陆工业活动的萎缩显着放缓,而英国工业已返回增长轨道。这些乐观结果进一步证明,世界各主要经济区在7月份企稳,拉近了恢复增长的前景。

  美国7月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上升4.1点,至48.94点,为2008年8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之前——以来最慢的萎缩速度,尽管仍是连续第18个月出现萎缩。显示未来增长前景的新订单和生产指数,在7月份双双上升。新订单指数跃升6.1点,至55.34点,为2007年12月以来第二次出现扩张,而生产指数上升5.4点,至57.95点,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

  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经修订后调高,呈现1998年开始调查以来第二强劲的升势。该指数虽然从6月份的42.6点升至7月份的46.3点。在欧元区的好转中,德国起到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该国指数出现创纪录升幅,且新订单量自去年6月以来首次上升。

  英国的制造业指数从6月份的47.4点升至7月份的50.8点,自2008年3月以来首次升至50点以上。

  同时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也已恢复扩张,而根据里昂证券(CLSA)编制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国制造业生产在7月份进一步反弹,达到2008年5月以来的最快上升速度。该指数从6月份的51.8点升至7月份的52.8点,标志着连续第四个月扩张。

  2、中国经济因素

  (1)、经济维持回升 增速有所放缓

  7 月份工业同比增速略有回升,发电量增速有所提高。季节调整后工业环比较6 月份略有回落,主要是6 月份增长过快。发电量进一步攀高以及产能利用率回升,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好转,其中重工业增速反弹尤为明显达到11.3%。从工业品产量上来看,发电量增速如期创今年新高达到4.8%,钢铁产量再创新高,而汽车和煤炭产量有所回落,但汽车产量增速继续升高,工业企业产销率大幅度反弹,库存压力有所减轻。

  投资增长弱于预期,房地产投资强劲。其中投资单月增速5个月来首次降到30%之下,部分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发放的“真空期”节奏导致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下滑。7 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833.7 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月回落5.4 个百分点。1-7 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5932 亿元,增长32.9%,比上年同期加快5.6 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7 个百分点。

  国内7月份投资、消费、工业生产继续升势,增速的步伐有所放缓,但总体上经济上行趋势不变。

  (2)、新增贷款回落 市场压力显现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截至 7 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8.42%,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6.37%。贷款出现季节性大幅回落,7月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较6 月份的15304 亿显着回落,且低于市场预期的5000 亿左右,创出年内新低。

  从目前看,随着信贷规模的剧烈缩减,市场对下半年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忧虑,短期股市出现剧烈调整,这对金属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信心产生一定压制。但从中长期看,尽管新增贷款大幅回落,但经济持续好转使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仍然保持较高增速。股市楼市复苏引发的储蓄搬家、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热钱注入以及贸易顺差增加引起的外汇占款增加,都会使流动性继续保持充裕。

  三、供需因素

  1、7月精铜产量微幅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精炼铜产量33.57万吨,同比增长了0.7%。1-7月份精炼铜累计产量为225.48万吨,同比增长1.7%。7月份国内的铜精矿产量为8.28万吨,同比下降13.4%;1-7月份铜精矿产量为55万吨,同比增长5.5%。

  7月份铜材产量为78.57万吨,同比增长21%,但较6月份91.42万吨的纪录高位明显下滑;1-7月份铜材产量为521.31万吨,同比增长13.5%。

  据SMM对24家国内主要大中型冶炼企业的调研显示,铜冶炼企业开工率有所提升,8月铜冶炼企业整体开工率81.5%,同比上升3.1%,环比上升8.1%。其中大型冶炼企业开工率上升明显。随着前期制约冶炼企业产能释放的设备及原料供应问题逐步缓解,大型冶炼企业为完成年度计划产量,近期冶炼企业最大限度提升产量。不过,其他规模的冶炼企业表示,近期TC/RC滑落以及沪伦比价低位,加工利润大幅缩减,将视行情逐步调整产量。

  另一方面,铜精矿的供应压力也有所显现,随着有色金属价格连续上涨,近期关于矿山罢工的报道也明显增加。从铜精矿现货TC/RC持续下降至低位可以反映出来精矿市场的紧缺程度。铜精矿的供应紧缺将可能成为推动未来的铜价上涨的重要炒作因素。

  2、精铜进口环比下滑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包括阳极铜、精炼铜、铜合金和铜材)为40.6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8.5%,环比下降14.6%,与6月份173.8%的同比增幅相比,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铜材累计进口264.31吨,累计同比增加75%。

  7月精炼铜进口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1.79%至29.22万吨,但今年前几个月明显下滑,环比下降,1-7月累计进口207.46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67.76%;7月铜精矿进口量为50.5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86%,较6月份环比出现下降;1-7月铜精矿进口约359.65万吨,同比增长14.87%。7月份废铜进口量为44.82万吨,同比下降16.47%,环比则大幅回升;1-7月份废铜累计进口218.64万吨,累计同比下降36.17%。

  7月份国内精炼铜进口量环比出现明显回落,但较去年同期仍保持大幅增长。铜进口环比下滑属于市场预期之中,一方面6月以来铜市外强内弱格局导致长达数月的套利窗口关闭;另一方面,进入消费淡季造成了国内实际需求出现放缓。而废铜进口大幅增长并不是由于供应真正意义上的缓解,而是由于近两个月海关查验造成废铜压港之后带来进口的集中释放,市场预计5-6 月压港的废铜在15 万吨左右。

  展望8月份的废铜进口数量难以重现7月的高点,预计实际值应该在5-7 月进口均值35 万吨的附近;废铜供应紧张依旧,同时金属淡季即将过去,下游行业需求将有望陆续出现好转,使得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下滑空间不会很大,只要中国对铜进口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将继续对铜价构成支撑。

  3、ICSG:1-5月全球铜市供应缺口为15万吨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在其最新月报中称,2009年5月全球精炼铜短缺9.5万吨,主要受中国持续高水平的进口以及表观消费量推动。对全球精炼铜产量和消费量做季节性调整,5月份短缺量降至6.5万吨。在对之前数据修正后,1-5月全球精炼铜短缺15万吨,去年同期为短缺18.3万吨,短缺量的减少与可报告库存同期由11万吨增至15万吨有很大关系。

  2009年1-5月,全球精铜消费量预计同比下降1.1%,其中,中国表观消费量大增44%部分抵消了其他国家下降18%。中国表观消费量在今年前5月较去年同期已经增加近100万吨,而欧元区15国、日本、美国等其他地区精铜消费仍较疲弱,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25%、40%、21%。以上三个地区覆盖了全球精铜30%左右的消费份额。

  全球铜矿产量1-5月同比增长2.2%,增速因一些操作层面的故障导致的减产而放缓。其中,印尼铜矿产量增加了90%,对其贡献最大,而其他主要产铜国铜矿产量都有所下降,如智利减少4.4%,中国减少12%,美国减少3%。铜矿产能利用率自3月以来缓慢增加,但平均水平显着低于过去五年87%的平均水平。

  在2009年前5个月中,精炼铜产量同比下降0.7%,其中,初级铜产量大致持稳,再生铜产量下降4.2%,再度反映了全球废铜的紧缺。根据各铜企的减产公告,欧元区15国减产9%左右,北美减产12%,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减产3%。智利和中国虽分别增产11%和4%,但未能抵消其他地区产量的下降。精炼铜产能利用率降至77%左右,而过去五年均值为83%。

  以下为全球铜产量及消费量数据 (单位为千吨):

  2009年1-5月 2008年1-5月 年比增长量 年比增长率%

  矿产量 6,352 6,218 134 2.2%

  产能利用率% 78.8% 80.6% - -

  精炼产能 9,622 9,236 386 4.2%

  精炼产量 7,425 7,476 (51) -0.7%

  产能利用率% 77.2% 80.9% - -

  精铜需求量 7,575 7,659 (84) -1.1%

  市场平衡 -150 -183 33 -

  报告库存变化 -110 -151 41 –

  四、库存持仓因素

  1、现货较为抗跌 下游追涨谨慎

  8月份,现货铜市抗跌性较强,波动区间维持在4700-40000元/吨,期现价差缩窄,维持小幅波动。持货商在铜价回落时表现惜售,这限制铜价的调整空间。消费商高位追涨的积极性回落,交易较为谨慎。随着旺季的来临,下游消费商重启备库,现货铜价有望维持高位运行,但要进一步走高仍需看下游需求恢复状况。

  2、全球交易所铜库存状况

  截至8月底,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总量增至43万吨左右,LME铜库存回升至接近30万吨水平,较7月底增加了约1万多吨;注销仓单回落至7000多吨左右,占库存的比例为2.5%。美国的新奥尔良仓库继续增加,韩国釜山库存也出现增加趋势,因中国精炼铜进口减缓导致库存囤积至亚洲区港口。

  截止8月28日当周交易所铜的库存为8.66万吨,较7月底大幅增加了约3.5万吨。在消费淡季里,国内精铜产量稳步增长,加上前期进口大幅增加,同时高位铜价令下游消费谨慎,这使得国内供应较为宽松,上海铜库存大幅增长,对国内铜价构成一定支撑压制。

  4、CFTC基金持仓情况

  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当周,基金多头增持1458手至28889手,而空头增加1445手至30133手,基金净空头寸减至1244手,较前期明显减少。商业性交易商减持多头部位514手至63016手,减持空头部位1728手至61709手,其持有的净多头部位为1307手,总持仓接近12万手左右。总体上,基金对未来铜价走势观点趋于乐观,8月份基金呈现增多减空态势,净空头寸出现大幅减少,铜市维持强势格局。

  五、后市展望

  基于上述综合分析,全球经济继续显露触底向好迹象,制造业数据持续回升,宏观面改善继续支撑铜价上行趋势;欧美经济复苏引发需求回升的预期逐步取代了中国因素,成为支撑铜价高位运行的主导因素;而国内货币政策微调,股市调整以及资金流出对短期沪铜构成压力,铜市延续外强内弱格局。而供需面,铜精矿的偏紧格局,潜在罢工因素对铜价构成有力支撑;下游需求方面仍较疲弱,特别是铜价的暴涨可能使得下游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这对铜价进一步走高构成较大压力。在宏观经济进一步改善的支撑下,铜市将维持上行格局,但随着铜价的大幅走高,需求恢复的不确定性较大,市场分歧进一步加剧,铜价将由前期持续拉升逐步转入强势震荡格局。

  技术上,8月份沪铜延续强劲走势,突破50000关口,未来将进一步测试200日均线,预计此区域将面临较强压力,将可能面临冲高回落走势,下方支撑仍看向5周均线,重要支撑在前期缺口45000一线;若突破200日线将进一步上试55000重要阻力位;9月份主要将位于46000-53500区间内运行。

(责任编辑: 麦兜)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