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铜价走势可谓风生水起,两市铜价均走出一波单边上扬行情,截至8月初,铜价已基本回升到去年“十一”暴跌之前的价位。进入8月份之后,尽管各国利好频出,但两市铜价明显开始强弱分化,显示进一步冲高的动能受限,整个8月份的走势呈现为高位震荡。我们认为,铜价此轮触底后大幅反弹过程中,已经将各种利好因素透支过度,以至于很可能在短期内继续维持震荡调整的基调。这一方面是对前期“过度”上涨的反思,同时也是为后市价格的良性上涨提供更好基础。
1、全球范围内铜市供应相对宽松
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15,000吨,而去年同期为短缺166,000吨。1-6月全球矿产铜产量为76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精炼铜产量微幅下滑0.4%至902万吨。2009年前六个月全球铜消费量较去年同期下滑901万吨或2.4%。诚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特别是欧美的制造企业所造成的重创不言而喻,其经营的恢复以及对铜等工业金属的需求也将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铜价的暴跌一度迫使部分铜矿倒闭或停止生产,但上半年铜价的反弹已经促使大部分矿山产能重启,从而使得总的铜产量仍有微幅增加。因此,全球铜市整体上仍处于供应相对宽松阶段。
2、进口量高位回落,“中国因素”谢幕
当世界铜价在金融风暴中跌至四年前低点,欧美市场束手无策之时,“中国因素”再次粉墨登场,力挽狂澜。一时间,“中国国储”这个略带神秘的名词频频出现报端:对内大力收储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对外通过各种渠道对铜进行“战略性”采购。据行业机构麦格理的消息称,中国对外采购的铜达到100万吨以上。紧接其后,两市铜价套利窗口迅速打开,吸引众多现货商大量参与两市套利进口。在数据上体现为中国上半年的精铜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在6月份达到历史性的高峰,“中国买盘”名噪一时。
然而这种状况在进入下半年开始有所转变。首先是随着铜价的迅速反弹,两市套利窗口关闭,截至8月底,进口铜每吨亏损额度接近2000元。
其次是7月份中国进口量高位回落,使得市场开始担忧中国购买力量是否能够持续。根据海关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精炼铜净进口量为7.2万吨,较六月份净进口量的9.2万吨下降了近22%,宣告中国进口高峰已经过去,也表明“中国”因素已经悄然谢幕。中国买盘的减少也使得伦敦库存结束减少周期。
3、消费需求仍然低迷,库存压力逐步显现
大量的进口以及稳定增长的产量奠定了供应宽松的基调,而由于铜价快速反弹导致的“囤货”浪潮则更是为后市铜价转弱埋下了伏笔。
2009年8月5日,CCTV“经济半小时”栏目以“热钱开始狂炒有色金属,价格飙升但风险惊人”为题,通过对河北安新、浙江温州、上海吴淞等多处实地采访,报道了不仅交易商在囤货,生产加工企业在囤货,甚至连养鹅大户也在收购囤铜的现象。这些投机性库存在日后势必需要出口得以释放。
与此同时,用铜企业本身的状况又如何呢?根据北京某媒体最近的一次铜需求样本调查发现,“需求不旺,订单生产”是对目前铜消费企业总体情况的概括。去年铜价的暴跌使得现在的企业十分谨慎,目前接近50000元/吨的高价铜,明显削弱了消费企业的购买热情,纷纷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避免承担过大的风险。另外,本应属于铜消费淡季的7月,铜价却接连创出新高,“淡季不淡,则旺季不旺”的思想促使消费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接下来九、十月份的传统小旺季,表示仍将谨慎接货。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铜材和含铜电力电缆产量环比下降14%,显示整体铜消费情况仍不容乐观。
国内铜供应过剩的压力也逐渐在交易所库存上有所显现。截至8月21日,上期所铜库存81650吨,达到2007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尽管这个量相对国内的消耗来讲微不足道,但其从年初到现在的增长趋势,特别是注册仓单的稳步走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内现货商交货意愿在加强。
4、货币政策趋紧,“资金市”或收敛
要说支持上半年铜价持续单边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不得不提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诸如“四万亿投资”等形式的刺激经济利好政策。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一定程度上能带动金属下游消费,也将提振人们对后市价格回升的信心,但这种效果仍需要通过市场流动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上半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信贷规模空前扩张,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楼市、商品市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铜市呈现出“资金市”的特征。整个二季度,沪铜总持仓日均维持在45万手左右,并在7月21日到达51.1万手的高峰。不仅期市如此,上文所提及的现货囤积现象背后也正是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流动性资金的充裕。企业贷了款不去用于实际生产运营,而是拿去炒房炒股,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必然要予以制止,同时,过快反弹的价格依然开始伤害到尚处于恢复当中的下游消费企业。为此,国家在7月底明确指出,在继续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之上,将以“微调”的方式,调减银行信贷规模总量,控制贷款投向,以保证通货膨胀预期下物价上涨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事实上,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559亿元的,环比已经大幅下滑了77%。进入八月份之后,信贷规模控制继续在各大银行悄然实行。有消息称,基本上国有银行在8月份至年底的新增贷款额度均控制在2000-3000亿元,迄今,空间已经所剩无几。政策的转变对呈现“资金市”特征的铜市影响明显,截至8月25日,沪铜总持仓已经下滑至34.3万手,回落至今年3月份的水准。资金的流出对铜价的上涨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市场追涨热情也必然受挫。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缺乏较好的基本面以及足够的市场资金规模的支撑下,铜价持续上涨的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尚处于高位震荡的铜价调整压力日益增大。但是,仍然有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全球性经济好转正逐步代替“中国因素”支撑铜价高位运行。诸如美国7月二手房销售增长7.2%,年化率为524万户,创该数据公布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亦声称,全球经济在经过深度衰退后似乎正在改善。尽管这些利好数据都有被提前消化的前提,但一定程度上仍将限制铜价下调幅度。
2、随着铜价自低点快速反弹,各大矿山合同工人谈判也已拉开帷幕。由于工人希望分享金属价格的上涨带来的利益,矿山的生产将面临着罢工的威胁。7月24日,秘鲁Antamina矿山(预计2009年的铜矿供应量为33万吨)为期三年的工人合同到期,必和必拓、Xstrata和Teck三家共同组成的合资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合同谈判陷入了僵局。再比如,智利国有的Codelco公司在Andina、Chuquicamata和Radomiro Tomic三个铜矿的合同也分别将在11月30日和12月30日到期。
麦格理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引用的数据显示,矿山劳资纠纷对下半年铜矿供应的影响将在249.4万吨,即全球供应量的17%,其中第四季度可能受到的影响约为188.5万吨。而巴克莱则预计,劳资纠纷对2009年全球铜矿供应量的影响将在366.5万吨,占全球供应量的23%。罢工的隐忧势必通过产量的减少来支持铜的价格,因而也将限制铜价调整幅度。
综合来看,八月份的铜价尽管不断有创出新高,但整体走势呈现为区间震荡,由于各种利好在前期炒作过度,目前上行压力越发明显,后市调整的压力仍然很重,但由于受到上述两点原因的影响,回调的幅度可能并不会太大,沪铜一线调整目标位在45000元/吨左右,操作上建议多单逐步逢高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