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传统金属消费淡季却爆发出了史无前例的行情,以铜为首的资源类商品大幅飙升,年内新高不断创出。在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乐观情绪支持下,加上市场对通胀预期升温,使得金属期价出现连续上涨。下游消费市场,铜加工企业的开工状况,更显现出“淡季不淡”的景象,更加坚定了市场信心。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没有变动的情况下,2009 年整体就是一个反弹年,金属未来走势不会发生改变。目前看来,整个商品市场都在炒作通胀预期,流动性充裕以及宏观经济向好的迹象更强化了市场对于铜价将继续走高的预期。
行情回顾
美国经济领先指标和现房销售数据向好重燃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受此因素影响美国股市强劲反弹,商品期货跟随上行,尤其是金属大幅上涨,沪铜沪铝和沪锌和LME 的相关金属品种在图表走势上都已经创出年内反弹新高。截止7 月24 日,受基金买盘推动,LME 三个月期铜一周上涨达到了3.97%,最近一个月的涨幅达到了11.55%,其余金属也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大幅反弹,伦敦期铝呈现连续冲高的态势。由最低位1543.5 涨至现在的1824。一度出现1874.5 美元的高位是7 个月以来的最高,一个月的涨幅达到了12.24%,伦锌也达到了10.86%的涨幅。
铜市最新供需近况
今年年初以来,铜市可谓是如火如荼,价格节节攀升,更是在消费淡季背景下,走出了令人惊讶的行情,其基本情况更是不得不让我们倍加关注。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前五个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90,000 吨。在2008 年同期为供应短缺170,000 吨。WBMS 称,2009 年1 至5 月全球铜消费量为747 万吨,较2008 年同期下滑3.2%。1 至5 月铜矿山产量为632 万吨,较2008年同期增加1.6%。全球精炼铜1 至5 月产量较2008 年同期增加0.2%至756 万吨。全球精铜的供应虽然仍处于过剩阶段,但目前来看,精铜消费的回升势头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受到铜价大幅上涨的推动,国内精炼铜产能继续保持高位,我国6 月精炼铜产量达33.5 万 吨,同比增长1.1%。而今年1 至6 月精铜产量192 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79 万吨增加了13 万吨。
今年1 至6 月我国进口了180 万吨精铜,这比去年同期的91 万吨增加了89 万吨。这表明中国1至6 月的精铜新增供应量为102 万吨,除去废铜进口减少量折抵成精铜的约30 万吨和国家收储的23.5 万吨,还有较往年多的约48 万吨归入社会隐性库存。如此高的隐形库存,有一部是投资者作为一种金融避险目的所持的头寸,对未来通胀的强烈预期导致投资需求激增,国内隐性库存的快速上升也抵消了消费淡季的不利影响,在下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背景下,投资者的持有意愿也不大会有明显变化,铜价上行支撑也较为坚固。
6 月份我国精炼铜进口再出创出新高,7 月22 日中国海关公布了6 月份基本金属进出口的详细数据,6 月份精炼铜进口量37.89 万吨,比5 月份增加5.33 万吨,上半年精炼铜进口总量为178.24万吨,同比增长159.55%,其中6 月份进口同比增幅达到400.67%。中国6 月份精铜进口数据公布之后,LME 市场铜价受到鼓舞,大幅上行创出年内新高,西方市场把中国进口的大幅增加归咎于中国消费强劲,却不知是否代表中国真实的消费。中国仅仅半年进口铜的量几乎可以达到去年一年的水平,但出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仅仅只有一小部分,究其原因我们将其归结于国内囤货行为较多,而不是消费所致。
CRU 数据显示,今年第2 季度全球铜精矿产量为298.8 万吨,冶炼企业铜精矿消费量有色 金属为301.5 万吨,供需缺口为2.7 万吨,全球铜精矿供应仍然紧张。6 月份中国铜精矿进口量为65.6 万吨,同比增长68.4%,前6 个月累计进口量为309.5 万吨,同比增长15.5%。 必和必拓对日本冶炼企业表示,中国需求强劲,供应因此紧俏。
日本矿业协会主管称,日本冶炼企业今年达成的年中铜精矿加工费(TC/RCs)大约为50 美元/5.0 美分,低于年初协议的75 美元/7.5 美分,该协议是日本铜冶炼企业与全球最大的多元化矿商必和必拓达成的。此前,日本第三大铜冶炼企业三菱材料公司称,在与必和必拓谈判中已经达成的年中铜精矿加工费合同低于2009 年初逾30%的水平,但较去年的年中合同上涨11%。
而根据SMM 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铜精矿现货TC/RC 已下滑至20 美元/吨至35 美元/吨的水平,而年初这一数字是90 美元/吨。在铜价不断上扬的同时,铜精矿的供求紧张状况也在继续,这直接导致了国内铜冶炼企业加工费的走低。铜价反弹使得铜冶炼企业对铜精矿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废铜以及低品味矿的供应量减少,均导致铜加工费下跌。OZ 矿业公司21 日表示因亚洲的冶炼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铜精矿加工费将继续下降。
最近一轮的铜价上涨就是在6 月份铜及铜材进口初步数据公布之后爆发的,在一般情况下,铜精矿进口剧增会同时会促进国内精炼铜产量及供应增长,从而给市场带来供应压力。而此次在进口数据公布后,伦铜价格大幅上扬,而国内沪铜(46350,-1570.00,-3.28%)跟随其上行后,国内现货价格仍表现出有小幅升水情况,说明目前市场上供应压力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就目前阶段仍然可能被解读为中国短期需求强劲,对价格形成利多。
根据上海有色网调研显示,24 家铜冶炼企业中,高达58%的企业认为近期铜价将继续震荡格局,理由是经过几轮的波动,铜价在38000-39000 元/吨附近逢低买盘活跃,而达到42000 元/吨附近下游消费将明显受限,连累铜价再度下滑,因此震荡走势短期内难以突破。有21%的调研企业预计铜价将下跌,他们表示近期铜价急涨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存在回调的需要,之后将会回落至40000 元/吨下方。 有13%的企业表示铜价将上涨,原因是近期宏观利多数据刺激伦铜走高,沪铜也将随之上涨,因此铜价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惯性上冲。其余8%的企业对铜价持不明朗的观点,由于近期铜价波动频繁,他们认为很难做出判断,对后市比较迷茫。
铜材的生产方面,6 月份中国铜材产量为91.44 万吨,环比增长了4.54%,再创历史纪录,同比增长23.92%,1-6 月产量为447.63 万吨,同比增长17.04%。铜材的生产保持较高的增速,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铜材净进口的减少,1-6 月铜材铜材的净进口量为14.36 万吨,同比减少34.52%,另一方面,受到经济刺激计划推动,市场消费相当旺盛。
上海有色网(SMM)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7 月铜线杆企业的开工率为71.5%,环比下降1.1%,同比上升7.1%,表明国内铜线杆消费“淡季不淡”。国家4 万亿投资带动的工程投资和电网建设需求正在延续,不过近期除了大型加工企业仍然显示旺盛的消费情况,中小型企业对于目前高位铜价保持谨慎态度,采购有迟缓迹象。目前铜材加工产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也加剧中国企业对于铜供给资源的竞争,从而给予铜价格支撑。
结合中国经济刺激推动情况,我们预计中国的基础建设、电力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在下半年仍能保持较好的需求,下游复苏有望开始加速,电力电缆和电气设备的需求不会明显减弱。
中国铜材的下游消费中,电力电缆的产量占比最大,电线电缆用铜量约占国内铜消费量的60~70%,各类电线电缆产品的用铜量大致为:电力电缆约占20~30%、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约占28~30%、绕组线约占26~29%、通信线缆约占5~7%、其他线缆约占4~5%。 6 月份中国电力电缆的产量为206.87 万千米,单月产量居历史次高,逼近2008 年12 月的历史纪录238.35 万千米,同比增长11.71%。上半年中国电力电缆的产量达到1004.06 万千米,同比增长21.29%。7 月电线电缆企业整体开工率为71.8%,相比6 月上升0.7%。相对于其他主要铜材行业进入淡季消费,电线电缆行业开工率表现稳中有升。多数企业表示,近期订单处于恢复当中,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逐步深入,对于电线电缆的需求有望继续增长,从而有力地支撑了铜的消费。
最近一周LME 铜库存继续增长,截至7 月27 日LME 铜库存为27.44 万吨,比上个月同期增加了2800 吨。目前LME 铜库存的注销仓单再度增至1.6 万吨左右,占库存的比例为5.78%。
LME 铜注销仓单再度增加,从表面上看来市场消费依旧维持较高水平,库存有望维持流出趋势,这对伦铜构成一定支撑。
LME 铜近期出现小幅升水,根据往年的情形,LME 铜的升水通常在7-8 月份达到年内的峰值,所以LME 铜由贴水转为升水也是正常现象,同时配合着注销仓单的增加,更加坚定了前期投资者看多铜价的判断,不过随着近几个交易日伦敦铜库存的持续增加,伦铜现货升水再次转为贴水,短期内抑制了铜价的上行空间。
最近一周上海期交所公布的库存数据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减少了3935 吨,铜库存降至4.93 万吨,较6 月底减少约7000 吨。6 月26 日当周上海库存一度大幅减少1.24 万吨,国内铜库存在6 月中旬最高升至6.85 万吨。在消费淡季里,上海铜库存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反而出现连续减少的状况,显示出市场对于消化铜的能力仍未达到饱和,对国内铜价形成了较大支撑。
宏观经济形势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形下,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在下半年仍将得以维持,这也成为了各国下半年制定经济调控政策的主基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期在国会证词中称,美国经济仍相当疲弱,收紧货币政策的时机还不成熟,尽管经济及金融市场状况近期有所起色,但联邦基金利率仍将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通胀预期仍将继续攀升
美国6 月份制造业PMI 由5 月份的42.8 升至44.8,表明制造业活动的萎缩速度正在放缓。该指数低于50 表明制造业活动萎缩。受出口订单活动提振, 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7.0,高于5 月份的44.0。7 月20 日美国经济咨商局报告称,6 月份美国先行经济指标指数上涨了0.7%,高于经济学家平均预期将上涨0.5%,为连续第三个月攀升。经济咨商局认为,6 月份先行经济指标指数表明,美国经济很有可能从下半年开始逐步复苏。
6 月份美国制造业订单指数与库存指数之差也继续扩大趋势,显示出制造业PMI 指数存在进一步上升的动力。美国6 月份制造业库存销售比1.45,与5 月持平,有望见顶回落,预计7 月份制造业库存销售比极可能进一步好转,欧美制造业补库所导致的阶段性需求释放预期,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金属价格的关键支撑。
央行近日召开年中工作会议,下阶段工作基调仍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坚定不移地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未改变下半年货币政策大方向和基调,也未将防通胀列为下半年央行工作重点,央行提出重点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我国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6.9 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末加快10.6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9.3 万亿元,增长24.8%,加快15.7 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4万亿元,增长11.5%,回落1.2 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7.7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4 万亿元,同比多增4.9 万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6.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0 万亿元,同比多增5.0 万亿元。
虽然货币政策有可能在维持宽松的基础上做些微调,如近期再次发行1 年期票据,并且向部分股份制银行定向发行央票,但市场流动性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看来都将会处于相当宽裕的阶段,对于证券市场、商品市场而言,更是长期利好,国内地产、汽车等行业的回暖趋势仍将持续,下游消费将会保持稳定,对于铜价也形成有长期效支撑。短期或许前期巨大涨幅使的市场面临着的调整压力,有可能出现震荡或者回调,但对于铜价未来,我们依旧保持乐观预期。
伦铜市场本月呈现先抑后扬态势,行情突破原先的三角整理区间,选择了上行方向,前期积蓄动得到了释放,创出年内新高,不过由于基本面尚未有效配合,库存连续增加,市场压力倍增,面临重要黄金分割压力位,市场或将开始出现回调,从指标来看,macd 中DIFF 有向下趋势,有可能出现死叉,震荡行情也可能再次出现。
本月沪铜市场继续跟随伦铜探底回升,市场气氛依旧比较乐观,沪铜在10 日均线附近运行,K 线指标走到在布林通道中轨处。淡季中,国内消费商也对于如此高位价格依然抱有怀疑,令铜价上涨动力受到限制,同时面临整数关口,上方压制比较明显,回调整理也是意料之中。
整体来看,消费淡季中,明显的脱离基本面的资金炒作走势,使得价格继续上冲面临调整压力越大,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发生背离,消费也渐显乏力,近期铜价出现向下震荡的幅度也会不小。不过在整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市场对通胀的预期逐渐加强,国内外良好的经济数据有望助推铜价后期继续挑战新高,国内年度高点可能在48000 元~52000 元/吨附近。
铝:就像我们前期所认为的,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震荡盘整,铝市场已经积蓄较大能量,同事经济面数据利好为铝价上行提供了基础,一旦突破前期高点,铝价有望展开一段上行行情。本月沪铝行情正是演绎了这一番走势,上行价位也几乎达到了我们预估的15000 元左右。我们从沪铝周K 线图可以看到,沪铝主要以“阶梯式”上涨方式展开,上涨形态仍然保持的非常完美。
我们一直认为国内铝市场将会在一个平台上震荡运行,然后积蓄能量配合基本面利好开始拉升,运行至另一个平台后将会再次展开震荡整理,呈现一种阶梯式运行规则。目前看来,这种行情将会延续。我们之所以先前认为是这次高点在15000 元左右,是因为一旦价格大幅上行,铝企套保行为再次呈现。虽然由于不同铝企生产成本有所不同,不过在15000 元价位上,普遍企业都会有利润,为了锁定利润,减少风险,铝企卖出套保行为也会大幅展开,行情出现震荡局面不可避免。不过国内下游市场稳定回暖,铝消费有望持续回升,而且由于铝价一直处于相对历史价格低位,受到资金追捧的几率较大,下半年仍将有望继续上行。
锌: 本月锌价先抑后扬,曾一度跌破重要支撑,不过随后的拉升行情将前期破位空间弥补回来。
我们可以认为此次可能是诱空行为,也为随后展开新的上升行情埋下伏笔。近期中国锌产量和进口量均出现增长,中国6 月进口锌6.7 万吨,同比增长355%,1-6 月累计进口47.9 万吨,同比增长592%。近期下游市场钢厂纷纷上调镀锌板价格,使得锌价得到较大支撑,锌价能否继续上行,关键仍在于周边股市和美元走势。目前现货市场上进口锌流通量较少,主要以国产锌为主,市场人士普通对后市不太看好。
近期伦锌走势较为强劲,技术上锌价仍有延续偏强走势可能,有望突破前期高点,而国内市场滞后于国外市场,可能被动上行,上行压力较大,近期需关注美元走势,投资者也可以逢低买入作为中长期投资头寸。